咨讯息 · 2023年3月6日 0

远程办公 5 年,我想说说这些经验和工具

写在最前:我是一名产品经理,在过去的五年中一直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先后做过开发和设计从我入行以来就一直很喜欢远程工作的状态,也曾经考虑成为一名 freelancer,故也一直在我从业生涯中不断实践远程协作的工作流程。

远程办公需要的远不只是一个可以联网的空间,而是要从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工作组织等多个维度进行改变的。下文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并展示我自己当前的实践。

我当前的工作环境硬件环境这里说的硬件环境是一个综合的周遭环境,并不是单纯的电脑配置等等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翻开书或打开电脑,想要学习或工作些许,却发现自己完全静不下心来一个好的办公环境会给予你一定的暗示,并可排除杂念放心工作。

WeWork 共享办公空间 图源:WeWork 官网根据我的经验,构建一个好的硬件环境有以下经验:工作要有仪式感,更好的隔离生活与工作可以使得工作时保持更高的效率;增加一些趣味元素,在与人隔离的环境中仍可保持好的心情对工作来说也很重要;

保持健康,设置可以引导自己走动的环节,避免久坐;重视时间,一方面增加自己工作有效时长,另一方面避免一次性过长时间的工作;我们逐条来说工作的仪式感工作的仪式感,意味着「公私分明」在自己家里办公,难免会陷入想要做些个人事务的状况,哪怕是中午休息时在床上躺下后就不愿意起身。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有如下建议:起床后应和日常上班一样洗漱、穿戴;设置专门的工作区域,避免在生活区域办公,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隔离二者活动区域;前者可以解决我经常遇到的情况:有时在家会愿意躺在床上进行晨会,同事提到什么事情也只是穿着睡衣抄起电脑就动一下,会后放下电脑就只有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的床怎么这么舒服……脱下睡衣换上正经衣服,可以很有效地避免被床和被子榨干工作意志;和平时上班一样,正式工作前沐浴更衣也算是对工作尊重了一些,坐下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才更有仪式感一些。

至于工作区隔离,这自不用说,在电脑旁放着 Switch 和 XBox One,怕是也不能很好地持续工作了吧……但值得注意的是,「公私分明」并不是没有私人空间,而是也需要注意构建更舒适的个人生活环境只有自己过得好了才有精力更好地工作嘛。

二者不可顾此失彼

我当前的办公区域,由于屋子空间有限,只是专门购置了一张桌子用于办公趣味元素趣味元素,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缓解压力,从而保持更好的心态在办公室办公时,由于同事集中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能看到别人的笑脸;而自己在家工作,尤其是在疫情的重压下独自隔离工作,单调枯燥的环境能使人极度压抑。

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工作区域目光所及之处设置一些趣味元素,比如玩偶、绿植,抑或是窗外的阳光,都会极好地调节自身心态每个人对于背景噪音的接受程度不同,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放一些音乐也对提高专注力、缓解压力有奇效。

我在桌子上布置了绿萝和香薰,算是抬眼能看到、闭眼能闻到的趣味元素。

自己和电脑,设置一些闹钟提醒自己起身、喝水、就餐、放松是非常必要的。

我工作前几年曾因为久坐、不规律饮食,导致一个月在家办公迅速胖了 35 斤,内分泌也完全紊乱,至今都没恢复到最早的状态起身活动也是有讲究的,不管是对于肌肉运动还是对于保护眼睛都十分重要长时间用眼会导致干眼症、长时间不活动眼睛也很容易加重近视。

一般来说每 30~45 分钟短暂地休息 5 分钟,喝口水、洗把脸、看看窗外;每 2 小时休息 15 分钟,全身活动一下,可以让自己一直保持一个较为活跃的状态,同时也有助于理清工作思路。

2 小时休息的间隙,我习惯放一张唱片,一面十多分钟,听完正好开始下一时段按照上面这样的活动规律,也可以让自己对工作时间进行感知和划分工作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活动,切忌一口闷一把梭我也曾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攻关一个技术问题,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从未休息,结束工作的一刻心脏狂跳不止、肺部像有重压一般呼吸困难,起身时也头晕目眩还伴随耳鸣。

那次的状态持续了约 1 周才有所缓解后来一次急救培训上才了解到,这些全是猝死前的征兆所以,对时间有所感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规划工作,一方面可以给自己的生活也保留足够的时间,避免陷入僵局工作组织先说工作组织层面的事情,主要是因为远程工作配套软件的选择离不开工作组织的形式。

对于这次疫情被迫远程工作的公司来说,改动组织结构来配合远程工作显然不现实,但至少从细节层面可以做出一些变化几年来的经验总结几条主要是:避免过于琐碎的交付,给每个人留出成块的时间相信每位同事,也尊重每个决定

谨慎沟通,但也敞开沟通看着挺玄乎,但其实核心思想是避免不必要的沟通,毕竟远程工作和面对面工作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沟通成本的增加避免琐碎交付,是指一次工作安排可以考虑安排多天的多项工作这样一来,让对应同事按照他最舒服的方式来安排工作,可以节约不必要的交付和沟通。

相信同事,也就是在此处体现尊重每个决定指的包括,一旦约定好的时间,无论是交付日还是会议,一定要守时在现场办公还有把同事拖走开会的可能,远程办公到时间找不到人真的是很让人头大的事情约定好的时间不要变化,至关重要。

守时,真的很重要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谨慎沟通和敞开沟通,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实际上要说的是,不要轻易地找人沟通,但也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和同事沟通感情以往定期公司会组织团建,远程不在一起后慢慢地会开始缺乏同事间的友谊,导致协作不畅。

对于我们团队来说,由于是产品开发团队,很早就开始践行敏捷开发的流程,在这次远程工作当中也确实没有遇到任何阻力目前采取的方式是每天早上组织站会,消除当前工作中的阻塞事项,安排好这一天可能出现需要沟通的事情,然后各自工作。

,通过线上的任务管理平台进行进度跟踪对于个人的工作组织来说,实际上也很重要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如何保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国外针对这个问题总结了一套方法论,称之为「GTD」(Getting Things Done),市面上也有非常多的 GTD 工具。

次长休息(15 分钟);每做完一个番茄,记录这一时段所进行的工作项目,由此每日总结,可以看出自己的时间究竟都花在了哪里。

。为了更好地践行番茄工作法,有很多工具可以利用,比如物理的番茄钟,或者手机和电脑都有的「番茄土豆」App:

番茄土豆桌面端的 UI,可以提醒、记录工作状态并生成报表既然谈到了辅助工作模式的软件,那我们不妨进入下一节,「软件环境」软件环境谈到远程工作所使用的软件环境,就得围绕远程工作最大的弊端展开:沟通由于空间上的彼此隔离,沟通成了成本很高的一件事,因而利用软件来。

降低沟通成本、减少沟通场景就变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出发,远程办公的软件就有了下面三个大分类:沟通类,沟通是远程工作成本很高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软件提高沟通效率;协作类,平日里由于空间上在一起,很多协同可能依赖当面沟通解决;远程工作,则要注重利用工具协同;。

Zoom、M$ Teams。

等我们依次来说0、钉钉把钉钉放到这一类下实在是屈尊了最近中小学生使用钉钉上网课搞得沸沸扬扬,钉钉在国内也算老牌企业内沟通,它的功能远不止有线上沟通(IM),钉钉提供的是一整套工作流、管理方法论从 14 年上线至今,钉钉已经发展出了非常完善的周边生态,通过线下硬件和线上软件的赋能,钉钉拥有了非常多方便员工管理的功能。

选择钉钉并试图用好它,就意味着需要从管理结构、规章制度等等适应钉钉,也因此我不想在此多聊它,有需求选择它的企业自然会用到。

的状态。

来,重要信息也不会错过。

飞书刚上线的时候也曾有类似于钉钉的「DING」功能(夺命连环钉了解一下?),不过在现有版本中被移除了……

题外话,飞书首先上线的是海外版 Lark,国内外分开运营导致账户体系没完全打通,经常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果是跨国公司,可能需要谨慎使用2、SlackSlack 是国外最流行的办公沟通软件之一它的诞生历史也非常有趣,一家游戏在创作游戏时为了团队内部沟通而构建,最后游戏失败关停,Slack 却留了下来。

也正因此,Slack 一直保持的有趣的风格,相比于国内如钉钉等专业办公软件的严肃,Slack 显得独树一帜在 Slack 中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没有部门组织方式,一切都是用一种非常零散的方式组织在一起。

用户可以在 Slack 中自由地拉人创建 Channel(类似群聊),而在 Slack 上团队内所有人也会默认被拉入一个叫 Random 的 Channel,意思是在这里聊些有的没的从这点上也体现出了 。

Slack 非常注重员工间的互动与感情培养,在国外的很多实践中,很多团队会鼓励大家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等发到 Random 中,由此来相互了解Slack 一直致力于让工作的交流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Slack 的 UI,非常的扁平化Slack 另一个价值取向就是透明,它会希望不同团队的人彼此了解对方在做些什么,所以 Channel 间甚至没有隔阂:没有复杂的权限限制,你可以随时随地加入到对方 Channel 中并参与讨论、找到每一个同事。

当然 Slack 的成功不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14年开始,Slack 开始引入 Bot,并在 16 年正式转变成了一个以 Bot 为核心的平台Bot 在 Slack 里就是自动化机器人的概念,根据它官方的介绍,最初想法来自于游戏中的 NPC,为用户提供一些自动化服务。

Slack 在 Channel 中引入 Bot,从而打通了各类外部服务与团队:开发在 Github 上推送了新代码,Bot 会在 Channel 中提醒;服务器遇到了性能压力,Bot 会预警;同事完成了一个新工作,Bot 会告知产品团队……这样一来,Slack 真正成为了团队沟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信息集散中心。

但由于可以非常好的集

国内有些传统企业可能没听说过

且现如今 Zoom 也已推出自己的线下硬件会议室 Zoom Room,在高低端市场都有非常好的占有率使用层面,Zoom 的功能足够简单,进入 App 也基本上只有「加入会议」和「发起会议」两个功能,进入会议后,则

Debug 和 Review 代码都很方便;设计远程讲解设计图、产品远程路演产品;Zoom 的共享屏幕甚至可以在 iPad 上进行,配合 Apple Pencil,可以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远程白板,在上面涂画思维导图等等简单让沟通效率更上一个档次……。

Zoom 也不能免俗的拥有虚拟背景和美颜功能,偶尔用用还是挺有趣的Zoom 同时提供多种终端接入,从 Windows、Mac 的客户端,到 iOS、安卓的 App如果只是临时拿到一台电脑也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接入会议;如果连网络都不顺畅,。

,随时需要找人随时开麦喊人,体验非常优秀Zoom 的稳定性也非常好,一整天一整天不退出会议,也不会出现掉线等问题,资源占用也不高。

去年某时 Zoom 也被不可名状物组织访问,于是逼得 Zoom 在国内也建立了代理公司、设立了服务器,让国人依然可以享受它的服务,连接速度也稳定了许多当然国内也有其他类似的产品,比如「腾讯会议」,从 UI 到功能几乎完全复刻 Zoom,。

疫情期间 300 人以内无限时长会议(是不是听着耳熟?),感兴趣的也可以试一下沟通类的软件就暂且说到这里沟通大多数的目的是为了协作,故如果能用部分协作软件来代替宽泛的沟通,就能有效地降低沟通成本,在线协作软件应运而生。

协作类软件业务很明确的事务目前都会有很多垂直的协作平台进行服务:如开发协作使用 Github、Gitlab 等平台;设计通过 Figma、Zeplin 进行交互等等由于种类繁多,这里也就不展开了专业事务以外,总还是。

有些不容易归类的事务最终以文档的形式来进行协作,故本文就主要针对文档协作工具进行横评国内外流行的文档协作平台繁多,如国内较为知名的、头条领头的石墨、腾讯文档、阿里的语雀,国外的 Quip、Notion、Confluence。

琐,于是直接横评下面横评中不包含 Office 365,主要是因为国内外体验差异较大:国外以 Teams作为入口,而国内则更多通过 OneDrive 网盘访问。

(图中空心圆表示可在文档中插入该类型内容,但不可单独创建该类型内容)

制表时间:2020 年 2 月 10 日,功能以制表时正式发布版本为准总结一下我用下来的观点:1、语雀国内文档功能最强的非「语雀」莫属,对于内容组织来说非常好用语雀的工程师也算是阿里内部的一个全明星阵容了(阮一峰了解一下?),所以很多功能做得非常硬核。

可惜阿里对于语雀的定位是团队知识管理,并不是将文档作为事务来处理的平台,故用语雀进行工作会比较艰难

语雀非常硬核的支持比如 GraphViz 之类的在线写流程图代码……请无视图中写的飞书……2、石墨 与 腾讯文档石墨

的,几乎分别展示了未来文档协作工具的各种可能的思考:4、QuipQuip

是最标准的一个文档协作平台,其核心就是协作我从 12 年,Quip 几乎是第一个版本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同期的文档平台死的死、开源的开源Quip 没有很好的图表功能,虽然开放了 Live App 功能但至今能接入的外部服务也只有 Jira 和 Salesforce(当然国内各家的文档至今也没看到有支持外部服务接入的,这可能是国内外做产品思路的不同,国内追求大而全,国外则分开做垂直工具,所以互相接入成了必须),Quip 的协作的交互至今仍是教科书类型的,简单、好用。

在文档的基础上 Quip 也加入了抽出所有文档中提醒的待办事项功能,让 Quip 在工作中的场景更增加了一些

我司是重度使用 Quip 的5、G SuiteG Suite 俗称谷歌全家桶,每类型文档由独立的产品模块负责,经过多年的积累,功能虽赶不上 Office 365,但也是异常强大的存在了,且依托于云端,做到了非常的轻量化。

除了功能强大,G Suite 非常注重动态文档的构建,即多个文档共享数据、使用外部插件自动生成数据图标等,在这个层面异常好用大多数文档工具并不在意文档内容生成这个层面的事情,但其实文档可以干更多事6、Notion

我喜欢称 Notion 是 Next-Gen. 的文档协作工具Notion 打破了传统文档的概念,把文档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抽象成一个块(Block)Notion 认为很多文档是有事务属性的,故文档的组织形式也应该随着事务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 Notion 的文档可以自由设定额外的属性,可以创建跨文档的数据库并根据需要选择数据库的呈现形式(。

我的一个 Notion 空间7、ConfluenceConfluence 来自老牌线上管理软件公司 Atlassian,该公司的产品还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 Jira、Trello、Bitbucket文档作为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Confluence 和 Atlassian 自家其他软件契合完美。

你可以直接在 Confluence 中引用 Jira、Trello 中所记录的项目进度,并自动更新文档内容抛开自己软件协同不谈,Confluence 本身具备非常强大的自定义能力,对于权限的管理尤为细致

,非常适合大团队进行协作为了团队协作,Confluence 取缔了传统意义上的文档,而是把所有内容称之为 Page,并鼓励用户在 Page 上充分的引入插件来实现各种报表功能,在所有对比的平台当中它是图表支持最多的。

基于上述原因,很多大公司纷纷使用 Confluence 作为文档协作平台最后来到管理类软件管理类软件由于各家管理软件都是基于自己对于项目管理的方法论构建的,如果单独展开的话,再写两篇文章也不一定能写得完;同时因为选择管理软件的话是需要在整个团队层面进行推动的,也不是看我这一篇文章就能定下来的,这里只列举一下有一定知名度(且我用过)的平台作为参考。

国内: Teambition、Tower国外:BaseCamp、Trello、Jira、Redmine总的来说,根据项目的规模不同、团队规模的不同、事务涉及业务的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抽象能力如果真的感兴趣,不妨和他们的售前聊聊。

我从高中就有在使用 Basecamp 和 Tower,对于扁平的小团队来说,这两个平台绝对值得一试Basecamp 和 Slack 一样,非常注重团队成员间的感情培养以及工作的趣味性,所以整个平台非常温馨可爱。

Tower 目前也上线了越来越多的新功能,比如泳道图(看板)之类的,更方便了中等规模的团队协作

Trello 是 Atlassian 旗下的,主要提供了看板功能,同时也保留了很多好玩的自定义内容,比如设置背景、给 task 贴贴纸等等我们团队早年间使用 Trello 进行工作进度管理,但随着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流程越来越复杂,Trello 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于任务抽象的需求了。

,故转而用了 Atlassian 旗下更重的 Jira。

Jira的两个版本Jira 非常的重,但具备极大的自定义能力,我们转用 Jira 一年多了,至今还有实习生专门为 Jira 做配置工作,而且至今还没成型虽然如此难搞,但不得不说基于 Jira 可以构建出一套功能强大的企业内部 IT 系统。

Jira 在去年也上线了 Next-Gen. 的 Jira 项目,去掉了无比繁琐的工作流、权限、事务视图之类的设计,就剩下最核心的一部分功能,看来 Jira 也意识到了之前的包袱是有多重,不得不推倒重来……。

Redmine 是开源的项目管理平台,可定制的东西就多了,此处不提Teambition 则定位比 Tower 高一些,更可针对大企业的业务做一些定制,也因此卖进了不少大公司当然从我的使用上来看,比 Jira 的灵活性还是要差上一点(当然配置的复杂度也显著降低……)。

以上,结束软件环境部分。我的选择硬件部分已经展示了我的工作环境,此处不再赘述。

Confluence 真的很重,配置至今都没配完,但终于解决了无法动态更新产品开发进度跟踪文档的问题在选择 Confluence 之前考虑过使用 Notion,试用期里团队几个人也都试了试,确实很好用,最终没选择的原因是因为价格……。

管理软件使用 Jira:上面已经提到了从 Trello 迁移到 Jira 的心路历程,总的来说,更灵活的对产品项目进行抽象,更好的流程管理和进度跟踪配合 Jira 我们还是用了 Confluence 和对团队外部开放入口的 Service Desk,用于团队外的人与团队内部进行交互。

Atlassian 全家桶赛高!定价真的很伤,10 人以下一个月 10 刀,11 人开始一个月就大几十刀了,阶梯性收费真的让人又爱又恨……Atlassian 全家桶在国内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访问速度,虽然也可以选择自部署,但自部署的 Jira 版本远低于 SaaS 版 Jira,用过 SaaS 的版本就回不去了………………

iPad Pro 目前能胜任上文提到的几乎所有工作,随时拎着就能走阳光明媚的下午想在窗边继续工作时,只需抱着它即可带走,美滋滋~整理思路、头脑风暴时刻板的文档界面会影响发散性思维?简单,抱起 iPad 拿起笔就画。

和同事线上撕逼解释不清,拿起 iPad 共享屏幕就是一阵画平时都用电脑 iPad 放着浪费?简单,连上 WiFi 就是个显示器,偶尔还能做手绘板了解一下?最后的最后,让自己办公过得舒舒服服,还得靠自己动手设计。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从而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办公环境祝大家在家远程办公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