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罗志恒丨新年归湘濮康安:什么样的乡间?什么样的情?罗志恒系粤开证券执行官分析师、研究院院长,中国执行官分析师论坛理事 于正月初一的暮色中回乡,于Unnao的清晨中居无定所,远方的来客匆忙而来,曾的远方匆忙而去。
家乡虽说过往,而远方终将背上行囊寻找未来这被禽流感盗走的五年时光结束了,新阶段开始了,人口重新大流动、春运期间重新启动,大地柘溪都在苏醒着、渴望着公众对于新年“恫吓消费需求”的探讨取代了曾对乡间中国的反思,对于经济重新启动的探讨成为主要话题。
一、“恫吓消费需求”是否真正出现?从各类新闻报道看,第一波禽流感之后恰逢首次无须就地过年,新年期间处处人山人海,各项统计数据环比都是大幅度上升但是与禽流感前的2019年比较,似乎仍未恢复正常到禽流感前水平,恢复正常还需一个过程。
其一是文旅部统计数据,2023年新年假期全省国内旅游观光出游3.08亿人次,环比快速增长23.1%,恢复正常至2019年前两年的88.6%;实现国内旅游观光总收入3758.43亿元,环比快速增长30%,恢复正常至2019年前两年的73.1%,即旅游观光人次和总收入分别恢复正常至2019年的九成和七成,还有近10%和30%的坑须要填补,这还建立在国外游仍未分流出境游的情况下。
其二,国家铁路分局统计数据,1月21日至27日,全省铁路发送旅客5017.4万人次,环比快速增长57.0%,恢复正常至2019年的83.1%,即还有吻合17%的恢复正常空间但是从各种深切体会看,订票困难、排队等候就餐、旅游观光景点摩肩擦踵、消费需求价格下降,与消费需求实际上只是吻合2019年水平不同,这可能源于五年禽流感导致部分供应仍未恢复正常有关。
一方面,五年来禽流感打击下的的部分餐饮旅游观光等商铺和从业人员退出市场,短期内无法迅速恢复正常并增加供应;另一方面,国外游还未恢复正常,新年旅游观光等消费需求集中在三亚、北海、西双版纳、丽江等地释放,有限的、仍未恢复正常的供应能力无法承载,消费需求者的体验感受是拥挤、价格下降。
要化解消费需求问题,根本上能化解“囊中羞涩”与“后顾之忧”的难题新年之后,消费需求V型回调是大概率,但回调的幅度、力度须要检视,信心的恢复正常仍有一个过程二、乡间的变化我的家乡在湖北邵阳,隶属于郴州市,是全省经济百强,小商品如打火机、皮具等至今在全球仍有较高份额。
提到湖北,必提到梁启超“若道中华果亡,除非湖北人夏斯利”;提到郴州,必提到“文有梁启超,卓见唐继尧”,一度火爆网络的“少女时代华容”中的澧县,就属于郴州,自媒体博主凯西文对郴州着实有种近乎自恋的眷恋今年回乡时间短,对县域的繁华缺少直接的检视,更多是回到乡间看望外公外婆时从小事中的一些体会。
2022年中国的建成区达到65%,但三十年前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过是26%,74%生活在
高铁、客车已成主流交通工具,绿皮车成为其中的少数回乡无须是整夜须要在火车站排队等候买票,时间着实大幅减少犹记得2008年南方雪灾时从北京到衡阳的一票乏人问津,刚猛寒风中汉口站一条条长龙似的小马扎排队等候;那时的TXX特快在1587公里的行程中须要耗时16个半小时,KXX的特快也须要18个半小时,然后再辗转汽车,L打头的图定绿皮车从衡阳到北京着实花费了30个半小时,长途跋涉。
路程上以大学生、农民工为主,经常是四个座位、六个座
而今不过是五六个半小时的高铁时间,氛围总体是寂静的禽流感扫过,片甲不留,农村的防护意识本来就差,放开后大多中招,新年走动几乎已不戴口罩了实际上,只要不离土,生产生活中培养戴口罩、勤洗手等习惯是很难的硬化道路和路灯增加了,出行更加便利,日落后无须是漆黑夜空中的星星灯火,而是深邃蓝色中的一道道白练蜿蜒着。
乡间的小洋楼越来越多,打工人一辈子的积蓄就此凝固成钢筋混泥土,家庭资产负债表再度扩张、流动性快速下行,在新一轮负债中重新外出务工物资资本与人力资本反向流动,物资资本下乡并冻结,人力资本低水平进城家庭积蓄最重要的投向不是教育,而是住房,这既有改善居住条件的须要,此外还有攀比思维意识的作祟。
盖房子的意义不止是居住,更有满足虚荣心、社会意义财富和成功的宣告,在男多女少的乡间环境下,这种社会意义的宣告和信号关系到娶亲的成功与否在这里,生命的延续大于生命的宽度与厚度路上的行人稀少,年味日渐淡化,短暂的喧嚣繁华之后留下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重归的沉寂与等待,而远方的大城市的建筑工地、家政服务中心、餐饮后厨等又重新布满了他们的身影。
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八九十年代热闹的走村串户的场景无须,马路上拎着送礼物资的人少了聚少离多,“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仪式感和集体活动少了,自然感受到的“年味”少了从确定性的熟人社会到不确定的陌生人社会,从平静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城乡流动的仓促,这些都在消减所谓的年味。
对生活的体会与感悟,从来须要宁静的心态留守老人的生活、留守孩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前高速城镇化以及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不畅的伴生物伴随省内顶级中学、市内优质学校对优质师资的虹吸效应,同时隔代照看几乎只能满足生活须要,情感和管教是不够的,“寒门难再出贵子”成为越发普遍的现象。
好在国家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完善,老人的养老金标准在提高,仍居乡间的外公外婆、伯父伯母每人每年能有1500元的养老金,这对于60岁以上老人的柴米油盐是很大的保障另一方面,老人的就医仍高度依赖卫生所的赤脚医生。
这次听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情就是如果乡间老人的手指被刺扎上了,在模糊的视线下要么把小口用针弄成大口子把刺挑出来,要么等着灌脓挤出来如此细小的一件事,反映出留守老人在生活上的不便规则与人情是完全不同的社会运行基础,越是高能级城市越讲究规则与契约,越是低能级城市和乡间越是讲究人情与关系。
由此观之,不同能级城市间、城乡之间不仅是纵向的资源配置的单向流动,更加真实的是这是几个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远离家乡的人重回家乡是回不去的,不是家乡不接纳,而是完全不同的人际规则和行为规则横亘其中规则以事为中心,与能力高度相关,社会的流动性更强;人情则以人为中心,与血缘、宗族、地缘等相关度更大,注定了圈层的固化更加严重。
在务工与务农总收入的成本收益分析下,耕地被大量抛荒,因盖房被破坏了但山林水库却因人迹罕至,自然环境反而变好了,白鹭成群飞过,隐入丛林在没有暖气的南方,蹲在灶台边烧火做饭并烤火,闲聊家长里短,又听说野兔、野猪、野鸟等野生动物的出没更加频繁了。
家乡,以乡音、土地、人情、乡规民约等为基础,地缘与血缘交织,重复博弈、熟人社会、资源稀缺等孕育出“善良淳朴”“互帮互助”、“精打细算”“小而全的家庭生产模式”等外在行为三、对家乡情感的变化于我内心,对家乡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过程:。
从我十八岁离开时“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文人心态,怀念童年乐事、邻里和睦;再到以研究者心态研究它的嬗变,研究它的县域现代化与乡间凋敝、文化大幅落后于经济,尝试研究农民行为、农村形态、农业生态变化的原因,试图去情感化以更加客观认知它,但潜意识是去美化和解释不断衰败的乡土;再后来,当我看到曾的乡土秀美风光被毫无规划、肆意破坏耕地的违建所取代时,那种内心的失落感是强烈的,记忆中的家乡是无须了,我充满复杂的情感,夹杂有对复杂的人情世故和自私落后的悲叹、对凋敝荒凉缺少人气的惋惜、对过往鸡犬之声相闻田园牧歌的怀念、对闰土离我远去的无奈;
到了现在,我更多的是释然,我返回家乡不是为了一片记忆中的土地,而是为了土地上的人以及童年少年经历所产生情感;回乡的意义不是去忆苦思甜,不是去怀旧和圣母般的拯救,而是看那里八十岁的老人,吃上家养的鸡鸭和鱼儿。
家乡会变,也会消失家乡会现代化,家乡也会凋零,这幅略显怪异和矛盾的图景就同时出现了城镇化进程还将继续推进,随着祖辈和上一代人的离去,笑问客从何处来将是一种常态,大规模的季节性的城乡间可能也将大幅下降、成为过去。
每年回乡后,都会有大量的记录文字,我常思考应该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对看待这些变化,妥善安置对于家乡的情感其一,诸多文章或者影视作品中,有的描绘乡间的温情与质朴,颂扬互帮互助,有的则细数并大加贬斥乡间存在的种种陋习和弊病,揭开温情的面纱。
对于此,有必要持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放弃先入为主的价值评判,尝试从理解和分析的视角去看待它,事物的存在有其发展逻辑与依据事物是多面的,不必以一面观察而否定其他方面乡间这个社会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它的多面性。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所处环境不同,这会影响到对于信息和见闻的筛选,进而影响到态度警惕顾影自怜式的检视,警惕圣母式的检视,警惕情感大于理性有时想法是好的,但要站在社会发展规律和客观理性的角度,既不要用乡情涵盖问题,因为乡间也要吃饭;也不要用高高在上批判乡间的不合理,因为不合理有其历史逻辑。
乡间本身是缺乏发声能力和机会的,它在公众眼中的样子,主要取决于检视者的视角和传播手段,有时甚至不是它本身的样子其二,人类不仅有感情,还应当有理性约束不必刻意让情感宣泄泛滥,甚至泛化到影响对问题的客观分析。
情感的宣泄有助于寻找内心的平衡,是化解内在矛盾的一种有效办法,但那只是治标而非治本的方法,只有真正从理性的角度理解了才能获得相对的释然,反思自己是否过于绝对和片面,理解之后才能预见事物大概率的发展方向其三,长期以来,有一种倾向是“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
这种思维下,要么盲目自信地否定别人,要么妄自菲薄地否定自我,无益于开展探讨事物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应该去正视这种常态其四,避免道德泛化,用道德排斥或者否定不符合其框架下的言行,以道德评价代替客观分析。
似乎占领了道德高地,就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众生道德层面的东西主观性太强,主观的东西只是各自的认识,很难分清对错一谈起道德,往往并无实质所指,且缺乏严格定义,特别容易产生分歧与讲道德相比,探讨问题更要讲逻辑,要熟悉具体的事物。
其五,诸多问题没有绝对性,而只是一种倾向性或者较大概率的可能性错误的精确不如正确的估计,许多事情的发生与演变受极偶然因素的影响,不必太过绝对地判断对与错人是矛盾的结合体,总是在寻找平衡,诸如外在之事与内在所感的平衡、内在各种冲突的平衡、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平衡。
但绝对的平衡无法存在,总会表现出一种倾向性其六,乡间的问题存在历史性、阶段性、地域性我们看到的乡间现状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是延续传统社会生产方式并历经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城镇化阶段的结果。
乡间社会是古老的,是自然与社会相互结合的产物与存在,在发生迅速的变化,它的变迁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一国一地可能出现多种阶段并存的状态我们总会由特殊到一般地提炼并总结某种普遍的规律,但事实上有些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乡间。
乡间社会地区间的异质性特征突出,地域性的背后是千差万别的现象以及多种多样的原因其七,由于地域差异的存在,总量分析下须要做更多的结构分析中国的农村地域广泛,发展阶段不一,文化程度不一,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总量判断之外要从结构进行分析,分类探讨、分层次论述这须要真正沉下心做好田野研究,去了解农民的内心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特点、目前阶段特点,不盲目自信提出全局性和普遍性的结论


暮色中回乡

清晨中离去





